loving 戀愛指南's Archiver

lkenedyww6895 發表於 2013-2-8 21:25

讀書雜談

 “好讀書,不求甚解;每有會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這話出自陶淵明的《五柳先生傳》,對於其出處知之者恐怕甚少,但“不求甚解”被奉為“名言”,特別是成了一些不認真讀書人的口頭禪。
  “不求甚解”,在今人看來,頗有蜻蜓點水、淺嘗輒止之意。這種看法無疑是對作者本意的歪曲,更是對作者的誤解。作者的本意是讀書切不可鑽牛角尖——事事考證;也不能死摳字眼,刻意對文字做過分的、過甚的解釋,否則難得書中真味。倘若陶淵明真的如人所言讀書馬虎、不夠細心,他在文學上又怎麼可能有那麼深厚的造詣呢?!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曠達不正是他讀書態度的最好明證嗎?!
  做學問是需要有認真精神的,有些人覺得經過考證的事實更為可信,更有說服力。誠然如是。可是很多事物,我們根本就沒法考證,而何況事事考證也不可能,我們既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,事實上很多時候也不具備考證的條件。
  執著、癡迷本身不是壞事,如果一旦太過,無法自拔就會使人喪失本性,甚至是走火入魔,這種做法就是自尋煩惱。縱觀古今,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,由此可見一斑。秦始皇、漢武帝,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功不可沒。秦始皇一統六國,統一文字,統一度量衡,行政制度亦有所完善;漢武帝改善了與匈奴各國的關係,與西域通好,發展了內地的經濟,大漢帝國國運昌盛,威名遠播;其文治武功載入歷史史冊。然而,建立了天地偉業的他們居然熱衷於長生不老之說,都曾大規模地派人求仙訪道,甚至到了愚不可及的地步。尤其是漢武帝為了結仙緣,聽信蠱惑之言,為承接所謂的仙露,命工匠製作承露臺,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弄得民怨沸騰卻依然我行我素。
  陶淵明提倡的讀書方式是博覽群書,注重知識的廣博。與現代人提倡的細讀、精讀有很大的差別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可讀之書多得不勝枚舉,我們不可能像古人那樣,花很多的時間去讀各種書籍。但資訊技術的發展,為我們提供更為廣泛的閱讀空間,無須皓首窮經,即可博覽群書。但是,生活中我們讀書,寧可縮小範圍也要注重細而精。特別是對語言的玩味,對人物心理的揣摩。通過細讀、精讀,品位語言,在品位的基礎上創新語言,使語言更有張力。
  古代私塾的教學程式,很長時間都一成不變。讀、背——講——對句、寫文——應試,這是崇尚“學而優則仕”的讀書人必走的途徑。誠然,古代教育制度是有弊端的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如果我們因此而全盤否定古代教育,那也未免失偏,走向了另一個極端。讀、背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,在積累的基礎上進行講習,理解就會深刻得多,有了量的積累就會有質的飛躍,運用起來自然是得心應手,有時甚至是妙手偶得——信手拈來、毫不費力。
  隨著經濟全球化,人類已經邁入知識經濟時代,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求更高。“術業有專攻”講究的是專才,而當今社會需要的決不僅僅只是這樣的專才,而是各種複合型、綜合型的通才。但學校教育並沒有完全與社會接軌,社會缺乏各種綜合型的人才。我以為陶淵明的讀書方法是值得肯定與推廣的,他的讀書思想對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。
  各類專科學校針對市場需要培養專門型人才,綜合學校則應本著長遠的眼光,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,培養複合型的人才,也就是我們說的“通才”。近來,由於敲門磚的功能有所削弱,“讀書無用論”在一些地區死灰復燃。這與建立和諧社會,提高人口素質,顯然是相悖的。為肅清其思想餘毒,全社會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辯論。希望通過辯論,重新審視讀書的態度,促使人們端正讀書思想。

頁: [1]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7.0.0  © 2001-2009 Comsenz Inc.